一邊是重污染天氣頻發,霧霾已成為公眾的“心肺之患”;一邊是治霾企業掙扎求生,3年虧損4億元。
12月4日,在2016年中國環保上市公司峰會上,廣東科達潔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達潔能”)董事長邊程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該公司在沈陽法庫投資的清潔煤氣項目已連續虧損3年,目前4億元注冊資產已經全部虧損完。
之所以這樣,與工業污染治理推進遲緩有關。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馬輝表示,去年初,國務院曾出臺文件,希望在工業領域推廣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借此解決工業污染問題。但直至現在,第三方治理的市場依然沒有打開。
3年虧成“僵尸企業”
2014年4月22日,沈陽法庫迎來一批來自山西、河南、山東等地的客人,他們的目標是考察科達潔能剛剛投入運營的清潔煤氣項目。彼時,邊程曾經自信滿滿地認為,相比天然氣4元/立方米左右的價格,清潔煤氣的造價只有約2元/立方米,未來中國清潔煤氣設備市場將達到四五千億的規模。
如今,將近3年時間過去,邊程發現,法庫的項目一直在賠錢,4億元的注冊資本已經全部虧完了,按照財務賬本來說已經是個“僵尸企業”。要不是因為欠的錢都是總部的,企業早就死了。
“進去的時候,政府承諾將來當地工業園區的企業全部采用科達潔能的清潔煤氣,但進去以后,政府下不了手,我供氣它不要。”邊程說,“原因很簡單,環保治理一定是多花錢的事,要么有‘大棒’,要么有‘胡蘿卜’,兩者都沒有,所以劣幣不能退出,良幣也進不來。”
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朱延鈺也表示,煤炭、天然氣、石油的成本比例是1∶4∶9,清潔煤氣雖然比天然氣便宜點,但成本還是比煤炭高。清潔能源的經濟性不可能比煤炭好,科達潔能的困境從根本上說不是經濟問題,而是政策問題。
“科達潔能面臨的是所有治霾企業都會面對的共性問題。”朱延鈺說,“只有當政策上有壓力,違法成本比治理成本還要高的時候,企業才會愿意進行環保改造,使用清潔能源。”
邊程說,去年,他跟廣東肇慶的兩三個工業園區都簽署了清潔煤氣項目的戰略合作協議,但一直沒有落地。主要就是因為“政策不落實,沒法往前走”。
在工業污染治理領域,目前只有一個行業推進較快,那就是電力。去年1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2020年前對燃煤電廠全面實施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大幅降低發電煤耗和污染排放。所以,今年以來火電行業的超低排放改造一直進行得如火如荼。
北京清新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李其林表示,電力行業的好處是成本可以通過電價轉移給消費者,而非電行業的經濟效益本來就比較差,政府又沒有強制性地“壓”,所以支付能力就沒有建立起來。
“我們的訂單絕大部分都來自于電力行業,非電的加起來只占20%左右,主要也是鋼鐵、石化行業的,其他行業如有色冶煉、玻璃陶瓷等非常少。”
不過,從大氣污染程度上看,非電行業可一點不比電力行業差。中國環境統計年鑒數據顯示,工業和居民散煤的污染物單位排放量是電力用煤污染物排放的5到10倍,其中非電用煤單位二氧化硫排放強度是電用煤二氧化硫排放的3到5倍。
工業污染治理蝸行
如果按照客戶進行分類,環保產業可以分為市政、工業兩大領域。
在工業污染治理領域,2015年1月,國務院曾經發布《關于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希望在工業領域推廣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借此解決工業企業的污染物超標排放問題。
馬輝解釋說,之前工業污染治理的原則是“誰污染,誰治理”,而第三方治理的原則是“誰污染,誰付費,專業化治理”。通過引入市場機制,由專業化的環保公司來進行污染治理,而工業企業則通過付費方式購買環境服務。
不過,政策出臺近兩年,第三方治理的市場還是沒有被打開。在馬輝看來,原因有三:一是第三方治理模式剛剛開始推廣,落地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二是工業污染源數量巨大、情況千差萬別,治理存在技術難度;三是工業企業的支付能力不足。
“市政領域的商務模式非常清晰,本來就是政府責任,只不過采取市場化手段,委托專業化的環境公司來治理,所以政府的付費義務非常明確,支付體系也比較健全,有污水處理費、垃圾處理費等。”馬輝說,而工業領域的商務模式則沒有這么成熟。
此外,也有行業抵觸的原因。朱延鈺舉例說,陶瓷行業曾經出臺過一個關于氮氧化物和顆粒物的排放標準,因為標準較高,造成全行業不達標。結果,今年通過陶瓷行業協會的呼吁又改了回來。
“環保要求受到污染行業的強烈反對,這個平衡需要國家層面去做。”朱延鈺表示。
李其林認為,目前工業污染治理的癥結還是企業經濟效益不行,難以支撐環保成本。不過,在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趙笠均看來,隨著過去2-3年經濟結構轉型調整,大宗商品的新一輪景氣周期已逐漸顯現,今年以來煤炭、鋼鐵價格都出現了回暖。未來3年,存活下來的工業企業日子可能會好過一點,再加上環境政策的趨嚴,工業企業有望成為環境施治的主要對象。
馬輝表示,目前在工業領域全面推廣第三方治理尚不現實,應該選擇幾個基礎條件較好的行業(如能源、化工)或區域(如京津冀、長三角)先行試點,對于那些不太景氣的行業則出臺一些扶持政策,先啟動這個事情,再逐步解決所有工業污染問題。
海灣環境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政府公共事務部總監江莉也表示,他們曾經向環保部建議,能否仿照美國的超級基金,設立一個基金,來支持工業企業進行第三方治理。
此外,11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方案》,決定實施企事業單位排污許可證管理。馬輝表示,這有助于推動工業污染治理。
總部:江蘇歐立可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江蘇省常州市國家高新區太湖東路9號
網址:www.hbgetai.com
傳真:0519-69891700
電話:0519-69893999 0519-69893998
分部:江蘇歐立可環保北京分公司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豐管路44號莊怡公園內
分部:江蘇歐立可環保西安辦事處
地址:西安市未央區玄武路宮園中央二期10號樓